发布日期:2025-05-0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中央直属设计公司。中国院早于1954年就设计了全国知名的中央机场航站楼;2009年又成功中标大同机场新航站楼,再度与现代机场建筑设计结缘;2015年成功中标厦门新机场,实现了超大型机场设计的历史性突破,成为设计历程的标志性节点;2019年承接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机场工程——航站区工程,拓宽了机场设计领域。在崔愷院士本土设计思想指引下,中国院在机场建筑设计时坚持原创,尊重机场建设规律,研究本土文化,从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气候特征、风俗习惯、传统建筑、地方材料、BB视讯官方入口行为心理中找寻灵感源泉,转化为设计语言。采用建筑、室内、景观一体化设计方法,将文化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探索现代机场的本土设计之路,使机场建筑更具灵气儿、更接地气儿、更有人气儿。
多年来,中国院从城市视角的高度研究港城融合发展;从空间组织的法度梳理机场复杂矛盾;从旅客体验的温度完善机场功能布局;从本土文化的深度形成机场整体特色;从绿色生态的广度强调持续健康环境;从技术创新的精度打造科技智慧场所。
在多维度研究和深层次思考基础上,确定机场建筑本土设计的四大层面八大策略。
从站区规划层面,形成空陆楼平衡的航站楼构型设计策略,促进港城一体的“城市”设计策略。
从功能流程层面,形成关注旅客流程体验的设计策略,适应未来弹性运营的设计策略;从空间形态层面,形成以空间结构为骨架的设计策略,以主题要素为线索的设计策略;从技术营造层面,形成以绿色设计为导向的设计策略,以创新技术为支撑的设计策略。
中国院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的设计资源为机场建筑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其自身的央企责任及前瞻性的行业视野为机场建筑设计规划了宏大的前景;其潜心研究之风与深厚扎实的设计底蕴已深深植入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血脉。
机场建筑作为专业性与综合性极强的大型复杂公共建筑,涵盖了多种工艺要求、多个专业协同以及多类专项技术的融合。从空间组织视角出发,对机场建筑设计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各项因素进行辩证梳理,进而构建机场建筑的空间架构与设计逻辑。
在我国民用航空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应对集中式航站楼因整体运营效率增加而导致旅客个体通行效率降低的问题成为航站楼流程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济南遥墙机场T2航站楼为例,从细分旅客人群入手,阐述大型机场航站楼的旅客定制化流程设计策略,提出关键技术要点,为其他大型航站楼的流程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我国机场大规模快速发展的背景,提出立足本土的“集成”规划设计策略。以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机场工程——航站区工程为例,从整体规划布局、综合交通体系、陆侧功能布局 3 个方面阐述用地集约、交通集成、功能混合、弱化边界的“集成”设计策略,实现“适应中国机场特色、服务城市需求、便捷交通换乘”的规划设计目标。
随着航空业务量持续增长,诸多省会级城市不断扩建机场航站区。以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机场工程——航站区工程为例,从规划集成化、换乘一体化、流程定制化、尺度弹性化、空间集约化、构造轻质化等方面探索基于绿色思维的机场航站区设计创作实践。
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背景下“绿色机场”理念的应用与实践*——以厦门翔安机场为例